中文大学医学院矫形外科及创伤学系名誉临床助理教授、骨科专科医生廖敬乐表示,O形腿或X形腿等下肢畸形,不但影响外观,病人步行时容易疲劳,严重更会令关节提早退化。若中度下肢畸形已出现痛楚,或严重下肢畸形个案也应接受手术,以免膝关节受损。
传统手术原理是将大腿骨、胫骨及足踝骨重组,回复正常的中轴直线。廖敬乐指出,手术需要根据脚骨变形程度,切割和旋转股骨及胫骨,以纠正腿骨弧度和关节角度,将弯曲腿部变直。病人术后需佩戴外置金属固定支架半年至一年,初期更要做两至三次的调校,确保脚骨没有移位。不过,支架上的钢钉会穿刺皮肤,伤口需每日清洗,以减低感染风险,病人普遍住院长达二百多日,膝关节亦因受束缚难以活动,拆除支架后需进行复健。
若能以内置金属固定代替外支架,术后护理将大有改善。惟手术难度在只靠目测,难准确掌握矫正骨骼角度,落钉或上金属板固定骨骼有移位风险。但以3D打印技术,加上计算机骨骼立体影像,则可解决问题。
廖敬乐指出,先利用计算机扫描取得病人已变形的骨骼立体影像,再在计算机进行评估及计算切割位置及矫正幅度,然后用3D打印技术制作一比一大小的假骨,及已显示切割位置、有复位指引的专用骨模,在手术时将骨模套入真骨,再进行切割、重置及固定,准确度大为提升,最后将钢片及钢钉固定骨骼,取出骨模,便完成手术。
由于没有外置固定架,病人术后翌日可落床学行,平均四天可以出院;而术后十二至十八个月后,需将镶入的内固定钢片及钉取出。3D辅助手术成本约为两万多元,比传统手术仅外置支架已需四万多元便宜。不过,3D手术不适合下肢需延长、身体有感染、患恶性肿瘤,以及开刀位置不够空间镶上内固定金属片的病人。
比如二十四岁的Ann四岁时被确诊为佝偻症,随年龄增长,双脚越向外弯曲,严重的“O形腿”腿招来别人怪异目光,步行稍久便膝痛及脚跟痛。中学时医生建议她做矫形手术,但对佩戴外置支架感到惊慌而拒绝,直至去年知道有新技术配合,术后不用戴支架,才决心做手术。她更是本港首位双腿接受3D打印技术辅助下,进行下肢矫形手术的病人。
Ann于去年三月初进行手术,先做右脚,分别切割大腿骨及小腿骨,调整角度重新接合及固定,两周后再进行左脚手术。她指,两次手术的翌日,可用助行架辅助落地学行,后接受两个月物理治疗,可正常步行。现时脚变直令她可穿紧身裤,逛街时脚痛不再。
3D打印技术辅助腿部矫形流程:
(1) 病人进行详细立体计算机扫描(2) 医生根据3D影像了解骨骼变形情况,计算切割位置及矫正角度
(3) 以3D打印技术为病人度身订做假骨及手术用骨模
(4) 医生可预先使用假骨及骨模彩排手术
(5)真正手术时,将骨模暂时固定在真骨骼上定位,以准确角度切割及接驳
(6)骨模在手术中会被分件移除
(7)镶钢片及钉固定骨骼,手术完成